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,蚊子不仅带来烦人的叮咬,更是多种严重疾病的传播媒介。基孔肯雅热(Chikungunya Fever)就是其中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,近年来在非洲、亚洲、美洲及印度洋岛屿等地多次爆发流行。了解其定义、症状和预防措施,对于保护自身健康至关重要。
什么是基孔肯雅热?
01病原体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。该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。
02传播途径病毒主要通过被感染的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。最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(俗称“花斑蚊”)。这些蚊子通常在白天叮咬人,尤其是清晨和傍晚。
03流行区域主要流行于非洲、南亚、东南亚、印度洋岛屿、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及西太平洋地区。随着国际旅行和病媒蚊的地理扩散,输入性病例在全球非流行区也时有报告。
感染后的症状
1.突发高热:常为首发症状,体温可迅速升至39°C以上,持续数天(通常3-5天)。
2.严重关节疼痛: 这是基孔肯雅热最具特征性的症状。疼痛通常影响多个关节,尤其是手腕、手、脚踝、脚和膝盖等小关节。疼痛剧烈,常呈对称性,可伴有明显的关节肿胀。这种关节疼痛和僵硬可能持续数周、数月甚至数年,成为慢性后遗症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,尤其在老年患者中更为常见。
3.皮疹:发热后数天内可能出现斑丘疹(红色斑点和丘疹),主要分布在躯干和四肢,有时可累及面部、手掌和脚掌。皮疹可能伴有瘙痒。
4.肌肉疼痛:全身性肌肉酸痛也很常见。
5.其他症状: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极度疲劳(乏力)、结膜炎(眼睛发红、疼痛)、淋巴结肿大(少见)。
重要提示:
与登革热的区别:基孔肯雅热的症状与登革热非常相似(都有高热、皮疹、肌肉关节痛),但剧烈且持续的关节疼痛是基孔肯雅热更突出的特点。然而,仅凭症状难以准确区分,实验室检测是确诊的关键。
并发症:虽然基孔肯雅热极少致命(主要发生在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),但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,
如:①眼部并发症:葡萄膜炎、视网膜炎。
②神经系统并发症:脑膜脑炎、吉兰-巴雷综合征(罕见)。
③心肌炎。
④肝肾损害。
⑤皮肤黏膜出血(不如登革热常见)。
⑥慢性关节痛:部分患者(尤其是老年人和既往有关节问题者)可能在急性期过后经历持续数月到数年的关节疼痛、僵硬和肿胀,导致活动受限。
如何预防?
目前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,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和支持治疗为主(如休息、补液、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止痛)。因此,预防是应对基孔肯雅热最有效的手段。核心策略是防蚊灭蚊和减少暴露:
01减少蚊虫孳生地(清除积水):翻盆倒罐:定期清理家中及周围环境中的小积水容器,如花盆托盘、水桶、废旧轮胎、瓶瓶罐罐、塑料布凹陷处等。这是最根本、最有效的措施。
管理储水:确保储水容器(如水缸、蓄水池)严密加盖,防止蚊子进入产卵。
疏通沟渠:保持排水沟渠畅通,避免积水。
清理垃圾:妥善处理垃圾,特别是废弃容器。
02个人防护(避免蚊虫叮咬):穿着防护衣物:在蚊子活跃时段(尤其是清晨和傍晚),尽量穿着浅色、长袖上衣和长裤,减少皮肤暴露。
使用驱蚊剂: 将有效的驱蚊剂涂抹在暴露的皮肤和衣物上。选择含有以下有效成分之一的产品:避蚊胺(DEET)、派卡瑞丁(Picaridin)、IR3535(伊默宁)、柠檬桉油(OLE)或其提取物对薄荷烷二醇(PMD)。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使用,特别是给儿童使用时。
使用物理屏障:
① 家中安装纱门纱窗并保持完好。
②睡觉时使用蚊帐(最好是用杀虫剂处理过的蚊帐)。
③使用电蚊拍、蚊香、电热蚊香液/片等辅助驱蚊灭蚊(注意通风和安全)。
旅行防护: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时,务必加强防蚊措施。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,准备好足够的驱蚊剂和防护衣物。
03社区参与积极配合政府和社区组织的灭蚊行动(如喷洒杀虫剂)。
向邻居宣传防蚊灭蚊知识,共同维护社区环境清洁。
重要提示:
没有疫苗: 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无广泛可用的、被批准用于预防基孔肯雅热的商业疫苗。
二次感染罕见: 感染一次基孔肯雅病毒后,通常被认为能获得持久的免疫力,再次感染同一病毒株的情况非常罕见。
总结:总结: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、以突发高热和剧烈关节疼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疾病。虽然致死率低,但其引起的关节疼痛可能长期困扰患者,影响生活。目前没有特效药和疫苗,因此预防的核心在于积极防蚊灭蚊——从清除家中积水到做好个人防护,每一步都至关重要。尤其是在流行地区或前往流行地区旅行时,提高警惕,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,是避免感染的关键。如有疑似症状(特别是从疫区返回后出现高热和关节痛),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。